长三角:共保联治呵护一泓碧水 波光潋滟、共保水天一色

作者:百科 来源:休闲 浏览: 【】 发布时间:2024-06-02 06:26:06 评论数:

冬日的长角千岛湖,波光潋滟、共保水天一色,联治王子娱乐开户【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泛舟湖上,呵护泓碧宛若穿行画中。长角掬一捧湖水入口,共保清冽甘甜 。联治

千岛湖水主要来自新安江。呵护泓碧谁能想到,长角这个长三角地区的共保重要水源地,因为新安江污染 ,联治曾经刺鼻腥臭、呵护泓碧鱼虾难存 。长角

长三角:共保联治呵护一泓碧水 波光潋滟、共保水天一色

是共保皖浙共唱“护水歌”,让新安江变了模样 ,联治使千岛湖换了风姿!王子娱乐开户【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

长三角:共保联治呵护一泓碧水 波光潋滟、共保水天一色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从资金补偿到产业合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  ,从“试点”到“样板”  ,新安江生态保护走出了一条上下游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

长三角:共保联治呵护一泓碧水 波光潋滟、共保水天一色

千岛湖和新安江的生态蝶变 ,是长三角共保联治呵护一泓碧水的生动写照。

长三角一体化 ,绿色生态既是“底色” ,也是“底线”。但长三角绿色发展面临特有的难题:这里开发强度高,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生态环境跨域性特征明显 ,无论是大气治理还是水环境治理 ,都不是某一个行政区域所能够单独承担的 。

如何做好生态环境跨域治理 ?唯有跳出一省一地的局限 ,实行共保联治 !“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 ,如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建立跨省区市的共保联治体系。”江苏省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红星如是说。

那么,长三角是如何推进共保联治的?

记者踏访长三角三省一市 ,进行了深入调研 。

打破行政边界壁垒 、建立跨域协同机制 ,是共保联治的基础

“以前对方违法 ,我们想管也管不了 。”提起过去的丹新河治理  ,安徽马鞍山博望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唐明龙直摇头 。

丹新河,分属安徽马鞍山和江苏南京两地管辖,因河道治理政策不同步 、标准不统一,该河沿线企业跨省非法倾倒固体废弃物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个“老大难”问题,现在终于“破题” :马鞍山和南京通过统一监管标准 ,实现了常态化联合执法和结果互认。

“机制畅通以后,一旦发现违法行为 ,我们会共同打击。”唐明龙告诉记者。

“我们正在推进长江流域执法力量的整合化 ,统筹水上公安 、海事、水务等部门开展联合综合执法 ,实现队伍共建、装备共享 、成果互认 。”安徽马鞍山博望区副区长李淼介绍。

水污染防治小组、联合开展“十年禁渔”……这样的协作,在长三角已成常态。

构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是共保联治的关键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三统一’是制度层面的‘基础设施’。”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说 ,“所谓‘三统一’,就是生态环境标准统一 、环境监测统一 、环境监管执法统一 。”

以区域大气监测为例,为探索地区大气联合观测 、联防联控的有效路径,在青浦淀山湖大气超级站、嘉善大气超级站数据共享应用的基础上,江苏建设了吴江汾湖大气多参数监测站 。

一张大气超级站科学观测网 ,联起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观测网秉持‘一个大气’的理念 ,不分行政区域,打造了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物多维立体观测示范平台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王军敏说。

揭牌成立4年来,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已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36项,其中38项走向了全国。

探索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是共保联治的方向

澄澈的河溪 、碧绿的田畴 、白墙黛瓦的村舍、旋动的风车、连廊顶部镶嵌的太阳能电池板……走进竹小汇村 ,一幅江南水乡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生态画卷跃入眼帘。

“竹小汇是全国首个零碳聚落,也是在碳中和背景下长三角生态保护的一项创新探索  。”嘉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冯斌介绍 ,这个建筑,在照明取暖 、污水处理等方面,应用了多项零碳和无废技术 ,还配备了数字智慧化管理运营平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

“我们在探索的,是一套普适性 、可推广性 、可复制性的聚落建筑模式 ,这对长三角地区和未来中国的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眺望田野里伸向远方的道路 ,冯斌说 ,“这里有甜甜的风  、干净的水,又有科技带来的便利 ,这样的景观,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共保联治,正在擦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底色:与2015年相比,2022年长三角区域绿色共保指数达到152.0,年均上升7.4,区域空气PM2.5平均浓度下降41.5% ,区域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约九成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5年来 ,在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平台建设 、社会动员  、措施落实  、绩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放眼未来,长三角有望在生态、创新 、一体化 、高质量等重点领域实现再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 ,发挥先行探路 、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 颜维琦 孟歆迪 苏雁 常河 陆健)